作者: 云华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1-07-09 10:33
□记者 云华
从加工车间下工后,村民就能在本村的幼儿园接孩子回家,闲暇时在同乐广场休闲;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,民居的青红瓦、白墙、绿植色彩交融;村子周围,已经完成麦收的连绵耕地在阳光下静默着,等待着丰收的秋天……在巨野县太平镇欧庄村走访时,这处宁静的小村庄已经走出了曾经的困境,实现了新的发展。
在家门口的加工车间就业,家庭与收入两不误
采访当天,记者来到村民彭翠云家的小院子,门廊屋檐下的小三轮车上,几个尚未编完的藤椅码放在车斗里,型号大一些的就立在墙边。彭翠云介绍说,自己以前没做过工,只在家接送孩子上学、做家务,如今,她从村里的加工车间领取藤条,日常在家编藤椅、藤床。
“我也没法出去打工,因为家里有5个孙子、孙女上学。现在在家编家具,一个能赚4元钱,藤椅一个多小时就能编一个,藤条用完了就再去车间领,现在家里已经存了30多个编好的藤椅了。而且时间自由,每天赚的零花钱至少够孩子们吃零食了。”彭翠云说,现在庄上有30余人在家编藤条家具,没有青壮年,大多是年纪大、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。
据了解,2016年该村利用省级财政资金15万元发展欧庄藤编扶贫车间1座,由于藤编加工比较简单,老少皆宜,很多工序可由村民将原材料带回家进行,很快吸引了村民参与。据不完全统计,该加工车间能解决百余人就业,每人每月至少能赚取800元工资。解决贫困问题后,该加工车间继续保留下来,为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。
在该村的藤编加工车间里,数名女村民坐在小马扎上,用膝盖和手肘固定住藤编家具半成品,准备进行打钉等工序。一旁,几个大型落地扇开足马力,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中为务工者降温。
来自王麻村的鲍庆云一边熟练地用编藤气钉枪打钉,一边与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闲聊。她告诉记者,自己今年56岁,对她来说,现在从事的这项工作非常方便。
“我已经在这里干活五六年了,一周歇两天,孩子在这边村里上幼儿园,平时接送孩子也不耽误干活。工资计件给钱,一天大概能发60到80元钱,一个月下来就能赚1500到1700元钱。”谈及这份工作能兼顾家庭与经济收入的工作,坐在小马扎上的鲍庆云笑得十分爽朗。
车间管理者邓淑敏介绍说,虽然打钉工序只能在车间内完成,但对村民的时间限制程度很小,车间里的村民可以随时去学校接送孩子。在该车间属于扶贫车间时,其盈利还能每年向镇上交5000元收益分红。
人居环境改善,乡村生活温馨、恬静
据村党支部书记欧应霞介绍,该村有村民1400余人,1609亩耕地中有450亩交给镇上的供销社进行托管种植,联建冬季暖棚6座,推广大棚菜种植技术。同时,实施规模化养猪示范工程,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开展规模化养猪示范,投资80万元,以村集体的名义建成标准化养猪舍8栋,占地20亩,年出栏量近4000头。此外,据了解,欧庄村距太平镇政府驻地仅1公里,借助镇上发展木业加工产业的便利条件,该村村民可就近选择在该类工厂务工。
“2000年刚担任这个村子的村支书时,咱村集体有欠账,村办公地只有3间破瓦房。当时村貌不好,大街上环境脏乱差,出门就能看到粪堆、垃圾堆,也没人打扫。2016年村里来了第一书记,开始进行环卫一体化整治。”欧应霞说。
近年来,欧庄村逐步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,硬化道路6032米,配套修建下水道6204米,实现了村庄主干道全覆盖,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;安装太阳能路灯36盏,方便群众夜间出行;更换变压器2个、铺设线路2500米,提高了村里的供电容量和安全等级,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;喷刷临街墙体7378.15平方米,统一民居色调,并绘制了反映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图画,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。
同时,村里新建200余平方米的文化大舞台和健身广场,2020年,太平镇政府对欧庄广场进行改造,命名“同乐广场”,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有了更规范的场地。
采访当天,数名村民忙完家务后在同乐广场纳凉,凉亭下,他们有的摘下草帽、摇起蒲扇,有的一边摘了两棵做饭时要用的葱一边哄着孩子,大家坐在石桌旁,偶尔聊起村里的新鲜事。
宽阔的广场上,除两侧的木栏亭廊外,前后位置修有书卷、书简造型的石碑,上书欧阳修的“建功立业当盛日,后世称咏于诗书”,以激励村民在迈向新生活的路上努力奋斗。
幼儿园里的小游乐场上,孩子们嬉笑追逐着,奔上小滑梯、钻入半球型的小蘑菇屋、坐上彩色的摇晃小火车……待一声哨响,集合进教室的孩子们在整理好各自的小书包后,纷纷来到指定区域排队,等待来接自己回家的亲人,等待着夏日里的欧庄村饭菜飘香……